k1体育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谈高校办学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0日 09:58   阅读数: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功能,这三大功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开拓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造福人民,造福社会。高等学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求高校办学的全部过程要始终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起来。

    一、求得自身发展是“三个代表”在高校的重大实践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到了实处。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对于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高校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不进则退,适者生存。高等学校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才能在现有的市场中抢占先机,才能在办学道路上谋得新的空间。

    1正确规划学校的整体定位,是高校办学的基础。

    高等学校的整体定位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考虑:一是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层面上看;二是从学校的隶属关系的层面上看;三是从学校所处层次的层面看;四是从学校基础条件的层面上看。整体定位实际上就是要求高校办学要有一些具体地说法,比如是教学型、科研型或是教学科研型,是为地方服务还是为行业服务,是综合性还是专科性等等。学校整体定位,归根结底要以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为依托,在全面分析自我的基础上来确定位。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办学特点,经过几十年、近百年的不断努力,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底蕴、历史惯性、学科优势、社会认可层面以及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品质特色等,这些都是一所学校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不应该简单扬弃,需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这一方面不应该脱离时代特点,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不仅领导层和管理层要重点考虑,也要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讨论。给自己正确定位实际上很复杂很艰苦,短时间很难做到准确无误,往往会有一个修正的过程,重要的是对于既定的认可,上下能否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并贯彻到办学的全部过程中去,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2紧紧围绕学校整体定位,开展学校建设和管理工作创新,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首先,高校的建设和管理目标应当适应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地做出相应的调整。经过几年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这对学校建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校应抓住机遇,综合考虑制定各方面的建设和管理目标。其次,高校的建设目标要结合学校实际,发扬优势,突出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全部工作都要富于创造性,都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考虑学校的建设时,要站的高看得远,要有争创一流的胆量,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一个学校的特色,是办学质量的集中表现与标志,特色定位和整体定位虽然紧密联系,但不是完全等同,特色定位是学校整体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在具体办学过程中的集中体现,是对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和经营管理模式等全部问题的最集中的要求。特色定位虽然与学校整体定位一样,几乎令每所学校的管理者绞尽脑汁,但二者的层次性差别决定了特色定位的紧迫性,有人说“特色不是创建出来的,而是通过历史和传统总结出来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这样,因为历史与未来相比,最重要的是未来,要结合历史和传统总结特色,更要根据现实定位特色,着眼未来创建特色。创建特色的过程中,要突出创新,走自己的路。所谓的创新有三个层次,一是以学习为主的模仿创新;二是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突破的自主创新;三是以自主创新为主,直至超越别人1。比如,原来的一些行业性学校在转型过程中,是继续坚持为行业服务为主,还是转变为为地方服务为主,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实际上这涉及到学校的整体定位问题,但是学校整体定位过程的复杂性和特色定位的紧迫性矛盾,决定了高校只能是不拘泥于任何的思维框架,完全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来寻找出路,坚持的原则就是尽量发挥现有的学科、专业优势,坚持降低办学成本,坚持提高办学效益,坚持避免付出新的不必要的代价。有的高校把自己的特色定为“为了学生”,似乎很简单,看起来不是什么特色,但暂时绕开了学校整体定位的重大矛盾,从管理的层面上开始进入到逐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紧密围绕这个特色定位,全方位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性化管理,确显示出很强的社会适应性。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

    一是以内涵发展为主和以外延发展为主的关系。目前,高校的规模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很多高校逐步把发展重点转到了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轨道上来,开始立足于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再铺新摊子;开始立足于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坚持规模、效益、结构、质量的内在统一。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的资源,而是充分考虑社会上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为学校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二是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关系。硬件建设上,很多高校下了大力气,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软件建设方面暴露了很多问题。软件“软”,首先表现在管理上。近年来,高校管理无论在内部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相比都有滞后趋势,任何制度、体制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都要去弥补、去改善,比如是否可以模仿企业化的运行模式,扩大二级单位组织的责、权、利,促其进入社会领域,更直接地参与社会竞争就值得去研究。因为高校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合理整合内部教育资源结构的极其重要性,地方普通高校可以把国家在高等教育政策上已经呈显的“扶持强者”理念引入到内部管理中来,赋予二级单位组织更多的灵活自由度,使其学科、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规格尽早接受市场的直接检验,使学校内部的优胜劣汰成为整个学校在社会大环境下接受挑战的先行动力,这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二级单位组织的积极作用,真正调动员工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办学风险分担,缓解学校高层管理的压力;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就业、人才市场在高校办学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的指挥棒作用,稳固高校办学的主动地位。此外,高等学校应该有大师级的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师队伍,但也要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层员工素质得不到提高,往往对教育资源会造成隐形的重大浪费;也要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尤其实验指导人员素质的提高,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避免因指导人员素质低下导致的先进设备没人会用,大量实验设备闲置的现象。软件“软”,还表现在校风建设没有下狠心。校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常抓不懈,良好的校风就是资源。在软件与硬件关系上,我们认为软件更能体现一个学校的内在活力与素质,是决定性的。

    二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高校要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四个要素,一是新资本的再投入,二是发现可利用的再生资源,三是劳动者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四是科学知识储备的增加。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三大资本中,人力资本越来越受到重视,据调查,全球200家成长最快的公司认为,企业领导人最头疼的三件事,是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如何留住主要雇员,如何开发员工技能2。

    高校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源头,站在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的前沿地带,直接为提高民族的“国际竞争力”服务3。“国际竞争力”,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名词,他是衡量或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的概念。高校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办学思路的根本转变。我国是人口大国,巨大的人力资源潜力有待于开发,从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高等学校有着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本着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人民群众的态度,兢兢业业办学,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把学校的整体定位、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等都看成这个基本价值取向的具体措施加以筹划和运作,目光就会更长远,思路就会更宽阔,工作就会更实。

    确立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价值取向,重要的还有两点,第一点是高校要研究建立一种开放式、可拓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机制。这种培养方案应该更加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从培养目标、内容、形式及就业领域等等方面,能够更加适应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这种培养方案,首先要承认人才成长的各种可能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能够适应不同学习者能力、潜力、志向、兴趣和时间的要求,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使每个教育对象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4。其次,这种培养方案在机制上能够更加具有灵活性,能够更加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风云突变,能够在个人潜能开发与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合适的交叉点。第二点,高校必须研究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模式5。学习模式的转变是高校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价值取向的关键所在。占有和掌握规定的知识,是传统社会对人才唯一期待和评价的标准,高等学校按照预定“规格”加工“标准件”的时代已经过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社会职业分工复杂化的现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生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这个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继续指出:“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首创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应该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开创者。”为此,高校必须逐步抛弃灌输式学习模式,代之以创造性学习模式,高等教育的职责将由塑造一定类型的人转变为开发人的潜能、智慧与价值,教育者主宰性将最终转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随之而来,必将赋予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多的受教育者学习改革的内容。

    三 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校应自觉成为思想文化的“特区”

    “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的窗口和示范区。在经济建设方面,这里曾聚集了大量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里曾是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策源地。把“特区”一词引入到文化建设领域,突出强调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趋势,大学应该成为先行者,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主的、开放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最能体现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大学是人才和智力的集散地,理所当然要成为思想、理论、知识和技术等文明进步的窗口,窗口洞开就会有进步的曙光;大学是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示范作用强人类智慧的光芒才会辐射四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跨;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优秀的文化,不打自跨。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与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与道德素养,都是先进文化塑造出来的。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6。

    先进文化是大学必须抢占的制高点。大学精神,大学底蕴,应该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体现,大学的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大学的校风是一所大学的面貌,创新意识,办学思想,科学人文传统,学术责任和自由思想都是大学重要的精神支柱7。大学把不同文化背景、人生抱负、思想性格及具有较高能力素质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公正、公开、民主的竞争机制,发挥着每个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不同的思想和智慧在这里碰撞,大学所具有的鲜明的“文化烙印”,如同香型已经定位了的名酒一样,见其品牌如闻酒香,闻其酒香如见品牌,其浓郁熏陶着身置其中的被教育者和教育者,其飘香则使大学成为现代社会创造力的源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学教师,这个至高的称谓,历史和社会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们是思想者,是高深学问的代言人,他们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从事着知识和精神的生产活动,他们在探求、反思和批判中创造新文化,是文化的承载者、传递者、创造者。大学相对远离世俗的利益关系,本身就是知识的圣地。大学的传统是一个动态过程,时间上具有承续性,在空间上具有融合性,就像一个流动不息的河流,需要一代一代的建设和努力。一个个性鲜明、富有生机的大学,必将成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发挥出超越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四 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校要把高质量的教育奉献给社会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符合老百姓的愿望,适应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但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担心,那就是扩招后的高等教育,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担心不无道理,目前普通高校优秀师资匮乏、基础设施老化、实验设备紧张、教育思想落后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高等教育的“支点”已经从文凭授予转为为学习者服务,从“产品加工”转为社会人力资源开发。高校能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否达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标准,是否拥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正在现实地成为社会衡量大学的依据和选择,一所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大学是不负责任的大学,也必将被社会所抛弃。

    高校要加快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标志性工程,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对高校发展的起着牵动作用。近两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设置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问题开始暴露,一方面是社会岗位空缺、企业所需人才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不就业或不能就业。专业的结构性矛盾对社会资源是浪费,对高校声誉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一般普通高校要进一步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突出表现在它最直接地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因此要不断追踪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前沿动态,要确实适应社会实践领域队人才规格要求,规划自己的教学目标,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学计划及其完善、调整的体系。高校要以开发人力资源的价值取向,处理好育人工作与科技研发的辩证关系,在科技研发的各个环节体现出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能;高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把吸引外部人才与内部挖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内部挖潜是对人才尊重的表现,从某中意义上,是最重要的一种吸引人才的方式;高校要建立社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体系和毕业生状态反馈机制,为招生就业决策提供基本的依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永恒的主题,任重道远,无尽无休,正是这永不休止的求索,体现着大学的价值,体现着对人民群众的关切。

    总之,高校办学涉及到上上下下、涉及到方方面面,深入理解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各级党组织、每个党员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46.

    367田建国.用“三个代表”统领高等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3,(3):4-6.

    45郝德永.社会期待的位移与高等教育经营范式的转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61-62

    转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Baidu
    sogou